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污染源自动监测质量控制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质量控制措施、数据管理和记录要求、监督检查与评估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内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的运行、维护和质量控制管理。
Title:Guidelines for Quality Control Management of Automatic Monitoring of Pollution Sources
中国标准分类号:Z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污染源自动监测质量控制管理指南》(DB3206T 1071-2024)是指导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质量控制的重要文件。以下是对其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污染源自动监测”、“质量控制”等核心概念,确保各方在执行过程中有统一的理解。例如,“质量控制”被定义为为了保证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技术手段。这一定义强调了质量控制贯穿于整个监测过程的重要性。
技术要求
在技术要求部分,标准提出了具体的设备性能指标及安装规范。比如,对于颗粒物监测仪,要求其测量范围应覆盖0至200mg/m³,并且响应时间不得超过5分钟。这些具体数值不仅限定了仪器的基本功能,还为后续维护提供了明确的标准依据。
数据采集与传输
关于数据采集与传输的规定指出,所有监测数据必须实时上传至指定平台,并且需要具备断点续传功能以防止因网络中断导致的数据丢失。此外,还强调了数据完整性检查机制,确保每一条记录都经过严格审核才能入库。
质量保证计划
建立全面的质量保证计划被视为实施有效质量管理的基础。该计划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人员培训、定期校准、现场核查等内容。特别提到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全面的系统评估活动,以此来检验当前体系的有效性并及时调整优化策略。
应急预案
考虑到突发状况可能影响监测工作的正常进行,《指南》特别制定了应急预案。当遇到停电、设备故障等情况时,应立即启动备用方案,并尽快恢复正常的监测状态。同时要求做好详细的事故记录,便于日后分析原因及改进措施。
总结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深入剖析可以看出,《污染源自动监测质量控制管理指南》从多个维度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框架。它不仅提供了具体的执行细则,同时也鼓励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来提升整体水平。这对于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