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在呼吸道传染病防控中,针对可能产生生物气溶胶的高风险护理操作所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和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医疗机构及其相关人员在进行高风险护理操作时的感染控制和安全管理。
Title:Requirements for Protection during High-risk Nursing Operations Generating Biological Aerosols in 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s
中国标准分类号:C47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呼吸道传染病中涉及生物气溶胶的高风险护理操作防护是医疗领域的重要课题。在新版标准TCITS 144-2024中,与旧版相比,对“负压隔离病房内操作流程”的具体要求有了显著变化。这一变化直接关系到医护人员的安全保障和感染控制效果。
以负压隔离病房内的插管操作为例,在旧版标准中,虽然也强调了使用个人防护装备(PPE)的重要性,但并未明确规定如何科学配置不同区域内的通风系统压力梯度。而在新版标准中,新增了关于负压值范围的具体数值要求以及空气交换频率的规定:即负压值应维持在-30至-15帕斯卡之间,并且每小时至少完成6次空气完全置换。
这种调整背后的原因在于,通过精确控制负压差可以有效防止病原体随气流扩散到其他区域;同时增加换气次数有助于迅速稀释室内空气中可能存在的病原微生物浓度。为了落实这些要求,医疗机构需要定期校准监测设备,并培训工作人员掌握正确的操作步骤。
例如,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当医护人员准备进入负压隔离病房时,首先应当检查门缝密封性及整体结构完整性,确保不会因外界风力干扰导致压力平衡失调。接着,在实施任何侵入性操作前,需先启动房间内的高效过滤排风装置,并确认其运转正常。此外,所有参与人员都必须穿戴符合等级标准的全套防护服,包括N95口罩、面罩、手套等,并且在离开后立即脱下并妥善处理。
总之,通过对负压隔离病房内生物气溶胶防控措施的细化和完善,新版标准旨在提高整个医疗体系对于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传播风险的认知水平,同时也为一线工作者提供了更加严谨可行的操作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