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黄褐天幕毛虫的监测与调查方法、综合防治措施及具体操作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范围内黄褐天幕毛虫的防治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Control of Yellow-Brown Tent Caterpillar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11/T68—2024《黄褐天幕毛虫防治技术规程》是黑龙江省关于黄褐天幕毛虫防治的重要地方标准。以下选取其中几个关键条文进行深入解读:
一、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标准中提到要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包括设置固定观测点和流动监测点。固定观测点应覆盖主要林区及重点防护地带,每10平方公里至少设立一个;流动监测点则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位置。这有助于全面掌握虫害发生动态,为及时采取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物理机械防治方法
在物理机械防治方面,标准强调了灯光诱杀和人工摘除卵块的重要性。对于成虫期的灯光诱杀,要求使用频振式杀虫灯,每公顷布置3-5盏,并且要定期清理收集到的死虫;而人工摘除卵块应在早春幼虫孵化前完成,确保清除率达到90%以上。
三、生物防治策略
生物防治被列为优先推荐的方式之一。具体措施包括释放赤眼蜂等天敌昆虫以及喷洒白僵菌制剂。其中,赤眼蜂的释放量建议为每平方米3000头左右,同时需注意保护其自然栖息环境;白僵菌制剂的使用浓度一般为1×10^9孢子/毫升,施药时应选择晴朗无风天气进行。
四、化学防治规范
当其他防治手段无法有效控制虫害时才可考虑化学防治。标准明确规定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农药,并且要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常用的药剂有甲维盐、阿维菌素等,施药方式以低容量喷雾为主,保证均匀覆盖整个树冠。
五、综合管理原则
最后还特别强调了综合管理的理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将上述各种方法有机结合,形成合力。例如可以结合气象条件灵活调整作业时间,在不同阶段采用相应的最佳方案,从而达到既高效又环保的效果。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黄褐天幕毛虫防治技术规程》不仅提供了具体的执行指南,更体现了科学合理的防治思路,对于维护森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