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猪-沼-稻循环种养的技术要求、操作流程和管理规范。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内开展猪-沼-稻循环种养的农业生产活动及相关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ig-Biogas-Rice Circular Agriculture
中国标准分类号:B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猪-沼-稻循环种养技术规程》(DB3411T 0033-2024)是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猪-沼-稻循环种养模式的技术要求和操作流程。以下选取了部分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该标准适用于安徽省池州市区域内采用猪-沼-稻循环种养模式的农业生产活动。这一规定明确了标准的应用地域和产业类型,有助于确保技术推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术语和定义:标准对“猪-沼-稻循环种养”进行了明确界定,即通过养殖生猪产生的废弃物经厌氧发酵后生成沼气、沼液和沼渣,再将这些副产品用于水稻种植的过程。这一定义为后续具体操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3. 环境条件:要求养殖区应位于地势平坦、排水良好且远离居民区的地方,同时需满足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此条款强调了生态安全的重要性,避免因不当选址造成环境污染或影响居民生活。
4. 设施设备:规定了猪舍建设标准,包括但不限于面积、通风系统、粪污处理设施等,并要求配备完善的沼气池及配套设备。这不仅保证了养殖效率,还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5. 饲养管理:提出了科学喂养原则,如合理搭配饲料成分、定期消毒防疫等措施,以提高生猪健康状况并减少疾病传播风险。此外,还特别指出要建立完整的养殖档案记录制度,便于追溯管理和质量控制。
6. 沼气利用与管理:强调沼气池运行过程中应注意温度控制、定期清理以及安全防护等问题,确保气体收集稳定可靠。对于多余沼气,则建议优先供应周边农户使用,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7. 稻田施肥:根据不同生长阶段水稻的需求量,科学施用经过充分腐熟处理后的沼肥,既可改善土壤结构又能促进作物增产增收。同时提醒注意避免过量施用导致肥害现象发生。
8. 病虫害防治:提倡采用物理方法(如灯光诱捕)、生物制剂(如天敌引入)等方式来进行绿色防控,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用量,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保障食品安全。
9. 监测评估体系:建立健全全过程监控机制,从原料投入直至最终产品产出都要实施严格的质量检测,确保整个循环链条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猪-沼-稻循环种养技术规程》不仅涵盖了基础理论知识,还结合实际生产情况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对于推动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