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白洋淀流域生态治理与修复工程验收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验收内容、验收程序及验收报告编制方法。本文件适用于白洋淀流域内生态治理与修复工程的验收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cceptance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Management Projects in Baiyangdian Basin
中国标准分类号:Z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白洋淀流域生态治理与修复工程验收技术规程(DB13/T 5917—2024)是一部重要的地方标准,用于指导和规范白洋淀流域生态治理项目的验收工作。以下将选取其中几个关键条款进行深入解读。
首先,在术语和定义部分,明确规定了\"生态恢复\"是指通过人为干预使受损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到接近自然状态的过程。这一概念明确了治理工作的方向是向自然靠拢而非完全人工化。
其次,在验收基本要求中指出,项目必须符合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并且要达到设计文件所规定的各项指标。这强调了合规性和目标达成的重要性。
对于验收程序,规程要求先由施工单位提交完整的竣工报告和技术档案,然后由监理单位出具质量评估意见,最后由建设单位组织专家团队进行现场核查并形成最终结论。这样的流程确保了多方参与和专业判断。
在主要控制指标方面,特别强调了水体质量、植被覆盖率以及生物多样性这三个核心要素。例如,规定地表水环境质量至少要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Ⅲ类标准;植物种植成活率不得低于95%;同时需监测到至少5种珍稀濒危物种的存在。
此外,还特别提到对于敏感区域如鸟类栖息地等特殊地段,应采取更为严格的保护措施,并设立长期观测点以持续跟踪其动态变化情况。
最后,在资料归档环节,明确要求所有相关文档均需保存电子版与纸质版两种形式,并且保存期限不少于三十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日后查阅参考及审计监督。
总之,《白洋淀流域生态治理与修复工程验收技术规程》从多个维度构建了一个全面而细致的验收框架,为实现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