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小麦茎基腐病绿色防控的术语和定义、防控原则、主要技术措施及效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小麦茎基腐病的绿色防控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Wheat Foot Rot under Conservation Tillage Condi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5888—2024《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小麦茎基腐病绿色防控技术规程》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实现对小麦茎基腐病的有效控制。以下将选取其中的关键条文进行深入解析。
关键条文解读
# 一、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界定了“保护性耕作”、“茎基腐病”等核心概念。保护性耕作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土壤翻动,保持地表覆盖的一种耕作方式。茎基腐病则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土传病害,主要侵害小麦的茎基部。这些定义为后续的技术操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 二、农业防治
1. 合理轮作:建议与非禾本科作物进行三年以上的轮作,以降低病原菌积累。例如,可以采用小麦-大豆或小麦-玉米轮作模式。
2. 适期播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最佳播种时间,避免过早或过晚播种导致植株抗病能力下降。
3. 田间管理:加强田间排水系统建设,防止积水引发病害;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原菌滋生场所。
# 三、物理防治
1. 种子处理:推荐使用热水浸种法或其他物理方法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如在50℃水中浸泡20分钟,然后冷却晾干后再播种。
2. 土壤消毒:对于重病地块可采用太阳能热效应进行土壤消毒,即夏季深翻土地后覆盖塑料薄膜,利用太阳光加热杀死部分病原菌。
# 四、生物防治
1. 施用有益微生物制剂:如拮抗菌剂(假单胞菌属)等,通过竞争抑制作用减少病原菌数量。每公顷施用量一般为200-300kg,具体视情况调整。
2. 植物诱抗剂应用:利用某些天然物质激发植物自身免疫反应,提高其抗病能力。常用的有壳聚糖类衍生物等。
# 五、化学防治
虽然强调绿色防控,但在必要时仍需采取化学手段控制病情发展。应选择高效低毒环保型药剂,并严格按照说明书剂量使用,避免滥用造成环境污染及抗药性问题。
# 六、监测预警体系建立
建立健全监测网络,定期调查发病情况,掌握流行规律;结合气象预报信息预测可能发生的灾害程度,提前做好预防准备。
通过上述措施综合施策,可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有效遏制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蔓延,保障粮食安全与农民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