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网格划分、工作流程、信息平台建设、人员管理、绩效评估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广州市行政区域内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的规划、实施与评价。
Title:Basic Requirements for Grid-based Service and Management in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中国标准分类号:A91
国际标准分类号:01.1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401 T 244—2024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规范》是广州市地方标准,旨在通过标准化手段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效率与质量。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入解读。
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
标准明确指出网格划分应遵循“规模适度、便于管理”的原则。具体而言,网格面积一般控制在300至500户之间,人口数量宜在1000至3000人范围内。这一规定确保了每个网格内的资源和服务能够被有效覆盖和利用。此外,网格编码采用统一格式,由行政区划代码、街道代码、社区代码以及网格序号四部分组成,共15位数字。这种编码方式不仅便于信息系统的管理和查询,还为跨部门的数据共享提供了基础。
服务内容与要求
在服务内容方面,标准涵盖了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例如,在公共安全方面,要求网格员定期巡查辖区内的消防设施是否完好,并及时报告安全隐患。对于公共卫生,则强调网格员需协助开展疾病预防宣传,指导居民正确使用医疗资源。这些具体的服务项目明确了网格员的工作职责,有助于提高服务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人员配备与培训
关于网格员的配备,标准建议按照每300至500户配备一名专职网格员的标准来设置岗位。同时,对网格员提出了较高的职业素养要求,包括但不限于熟悉法律法规、掌握基本急救技能等。为了保障服务质量,标准特别提到网格员每年至少接受两次专业培训,内容涉及最新的政策法规、应急处理技巧等方面的知识更新。
监督考核机制
建立完善的监督考核体系是保证网格化管理工作顺利推进的关键环节之一。标准提出要构建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层次监督网络,定期对各网格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估。评估指标涵盖任务完成率、群众满意度等多个维度。通过设立合理的奖惩措施,可以激励网格员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日常工作中去,从而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综上所述,《DB4401 T 244—2024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规范》从多个角度规范了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流程,为实现精细化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