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鳗鲡鱼苗、鱼种的质量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文件适用于鳗鲡鱼苗、鱼种的生产、检验和贸易。
Title:Quality Specification for Eel Fry and Seedling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7.1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5/T 577-2004《鳗鲡 鱼苗、鱼种质量》是一项福建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鳗鲡鱼苗和鱼种的质量要求,确保养殖业健康发展。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鱼苗质量要求
- 外观特征:鱼苗应具有正常的生理状态,无明显畸形,体表光滑无损伤。这一要求强调了鱼苗健康状况的重要性,因为畸形或受损的鱼苗可能无法适应后续养殖环境,影响存活率。
- 活力指标:鱼苗在水中游动活跃,反应灵敏。通过观察鱼苗的活动能力可以判断其生命力是否旺盛,这对于提高养殖成活率至关重要。
- 规格均匀度:同一批次鱼苗的大小差异不应过大。规格一致的鱼苗更容易管理,且在生长过程中能保持同步性,便于后期饲养。
2. 鱼种质量要求
- 体重与长度:鱼种的体重和全长需达到相应规格。例如,规定鱼种的平均体重不得低于一定克重,这直接关系到养殖周期长短及经济效益。
- 病害检测:鱼种不得携带国家规定的检疫对象病原体。这是为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整个养殖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 运输包装:鱼种运输时需采用合适的容器,并保证充足的氧气供应。良好的运输条件能够减少运输过程中的应激反应,提高到达目的地后的存活率。
3. 检验方法
- 抽样检查:按照标准规定的比例随机抽取样品进行检测。科学合理的抽样方式有助于准确反映整体质量水平。
- 感官评估:通过肉眼观察和手感检查来初步判断鱼苗或鱼种的状态。这种方法简单快捷,在实际操作中应用广泛。
- 实验室分析:对于某些特定指标(如病原体检测),需要借助专业设备和技术手段来进行精确测定。
4. 标志与标签
- 每批鱼苗或鱼种都应附有清晰可辨的标志和标签,内容包括生产单位名称、日期、批次号等信息。此举不仅方便追溯来源,也有助于维护消费者权益。
以上就是对DB35/T 577-2004标准中关于鳗鲡鱼苗和鱼种质量部分的重要条款解读。遵循这些规定不仅有利于保障产品质量,还能促进我国水产养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