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龙眼苗木培育的产地环境、苗圃地选择与准备、繁殖方法、苗期管理、病虫害防治及出圃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内龙眼苗木的培育和管理。
Title:Longan Seedling Cultiv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福建省地方标准《龙眼 苗木培育技术规范》(DB35/T 135.2-2006)为龙眼苗木的规范化培育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以帮助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标准。
一、种苗选择与处理
标准中明确指出,用于育苗的种子应来源于优良品种且健康无病虫害的母树。具体要求包括:种子饱满、色泽正常、无机械损伤和霉变现象。在播种前需对种子进行预处理,如温水浸泡6至8小时或使用0.5%高锰酸钾溶液消毒10分钟,目的是提高发芽率并预防土传病害。
二、圃地准备
对于圃地的选择,标准强调要选在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沃且富含有机质的地方。整地时要求深耕细作,清除杂草及石块,并施足基肥。基肥一般采用腐熟的农家肥,每亩用量不低于2000公斤,同时混入适量磷钾肥,确保幼苗生长初期有足够的养分供应。
三、播种与移栽
播种时间通常安排在春季,当气温稳定回升至15℃以上时即可开始。播种方式可采用条播或穴播,行距控制在30厘米左右,株距保持在20厘米。播种后覆土厚度约为种子直径的两倍,并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待幼苗长至5片真叶时进行第一次间苗,间距调整至30×40厘米;第二年春季再进行一次定植,最终株行距设定为4米×5米。
四、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保证苗木质量的关键环节。首先,要加强水分管理,特别是在干旱季节,应适时灌溉,但避免积水造成烂根。其次,定期除草松土,促进根系发育。第三,合理施肥,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在每年春季萌芽期追施氮肥,在开花结果期增施磷钾肥。此外,还需密切关注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一旦发现要及时采取生物防治或化学药剂喷洒等措施加以控制。
五、苗木出圃
根据标准规定,合格的龙眼苗木必须具备完整健康的根系,高度达到80厘米以上,茎粗不低于1厘米,并且具有良好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出圃前应对苗木进行全面检查,剔除不合格品,同时做好记录备案工作。运输过程中要注意包装保护,防止机械损伤影响成活率。
通过上述解读可以看出,《龙眼 苗木培育技术规范》(DB35/T 135.2-2006)从种苗选择到田间管理再到最终出圃都制定了详细的指导方案,有助于提高龙眼苗木的整体质量和生产效率。希望广大种植者能够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从而获得优质高效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