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作流程、技术要求和成果内容,包括地震活动性分析、地震构造分析、场地条件调查与评价、地震动参数确定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辽宁省行政区域内进行的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egional Seismic Safety Evalu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P43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1/T 3929-2024《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是辽宁省地方标准,旨在为区域内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提供科学、系统的指导。以下选取几个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5.1 地震构造调查与研究
该部分要求对评价区及周边地区的地震构造进行全面调查。需要收集地质、地球物理和地震活动性等多学科资料,绘制地震构造图。特别强调了对活断层的探测与鉴定,要求采用多种方法综合判定活断层的位置、规模和活动性。例如,对于发现的疑似活断层,需通过钻探、槽探等方式验证其最新活动时代,并结合年代学测试确定其活动时间。
6.2 地震动参数复核
本条指出在已有地震动参数基础上,应根据新获取的数据进行复核调整。具体包括场地条件修正、地震动衰减关系选用以及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反应谱的校正。强调了场地类别划分的重要性,要求依据土层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进行精确分类。同时提出对于复杂地形或特殊场地类型,应开展专门的现场试验以获取更准确的地震动参数。
7.3 地震危险性分析
此条款规定了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具体流程和技术要求。首先需要建立地震活动模型,包括历史地震目录的筛选、地震区划图的编制以及地震活动参数的统计分析。接着进行地震构造模型构建,明确潜在震源区的几何形态、地震活动特性及权重分配。最后通过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PSHA)计算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的地震动参数。特别提到对于高风险区域,还需考虑地震序列效应和余震影响。
8.1 报告编写
报告编写部分明确了成果报告的基本结构和内容要求。报告应包括项目概况、任务目标、工作方法、数据采集与处理、主要结论及建议等章节。特别强调了附录部分的重要性,要求提供详细的原始数据、计算过程、参考文献和技术支持材料。此外还提出了报告审查要点,包括完整性、准确性、逻辑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
这些条款共同构成了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核心框架,确保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在实际应用中,各参与方需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注重细节把控,以保障评价工作的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