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数字孪生灌区建设的总体要求、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型构建、功能设计、系统集成及运行维护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内数字孪生灌区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
Title:Technical Guideline for Digital Twin Irrigation District Constr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P5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数字孪生灌区建设技术导则》(DB34/T 4698-2024)是安徽省地方标准,为数字孪生灌区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维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开篇明确了“数字孪生灌区”的定义,即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与实际灌区物理空间相对应的虚拟模型。这一定义强调了数字孪生的核心在于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对灌区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和预测分析。
系统架构要求
在系统架构部分,标准指出数字孪生灌区应包括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层四个层次。其中,感知层负责采集灌区内的各种环境参数如水量、水质、气象条件等;网络层确保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数据层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处理和管理;应用层则是面向用户的实际操作界面,提供灌溉调度、设备维护等功能服务。
数据采集与处理
关于数据采集,标准强调了传感器的选择要依据灌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并且需要定期校准以保证测量精度。对于数据处理,则提出了采用标准化格式存储数据,并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以便不同部门之间能够共享信息。
安全保障措施
鉴于灌区管理涉及大量敏感信息,因此安全防护至关重要。标准要求采取加密通信协议、访问控制机制以及定期备份等方式保护系统免受外部攻击或内部误操作的影响。
应用案例分析
最后,在应用案例部分列举了几种典型场景下的解决方案。例如,在农田灌溉方面可以通过模拟不同天气条件下作物需水量的变化趋势来优化用水计划;而在防洪抗旱时则可以利用历史洪水记录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并提前做好准备。
以上就是对《数字孪生灌区建设技术导则》中几个关键点的深入剖析。希望这些内容能帮助相关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实施这项技术,促进智慧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