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稻米气候品质评价的术语和定义、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等级划分。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稻米气候品质的评价。
Title:Climate Quality Evaluation of Rice Product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4681-2024《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 稻米》是一项安徽省地方标准,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评估稻米的气候品质,为稻米生产、销售及品牌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稻米的气候品质评价。这意味着标准的具体内容是基于安徽地区的气候特点和稻米种植条件制定的,其他地区在使用时可能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调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标准中引用了多个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如GB/T 7675《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等。这些引用文件为稻米气候品质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确保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术语和定义
- 气候品质:指稻米在生长过程中受到气候因素影响所形成的品质特性。
- 气候因子: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降水等直接影响稻米生长发育的气象要素。
气候因子指标体系
标准提出了一个包含多个气候因子的指标体系,用于全面反映稻米生长期间的气候状况。例如:
- 生育期平均气温:稻米在不同生育阶段所需的适宜温度范围。
- 积温:某一时期内日平均气温高于某一阈值的日数与相应日平均气温总和。
- 光照时数:稻米抽穗开花期对光照的需求量。
数据采集与处理
数据采集要求采用自动气象站或人工观测相结合的方式,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对原始数据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如缺失值填补、异常值剔除等,以提高后续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气候品质等级划分
根据综合评分将稻米的气候品质分为四个等级:特优、优质、合格和不合格。评分依据主要包括气候因子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得分以及专家评审意见。每个等级对应不同的气候条件组合及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程度。
实施建议
为了更好地实施本标准,建议相关部门加强气象监测网络建设,定期更新和完善气候因子数据库;同时鼓励农户关注天气预报信息,在适宜条件下安排农事活动,提高稻米产量和质量。
总之,《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 稻米》标准不仅有助于提升稻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遵循这一标准,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