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饲用燕麦沙地栽培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要求、品种选择、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及收获与贮存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区域内沙地饲用燕麦的栽培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ultivation of Fodder Oat on Sandy Land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饲用燕麦沙地栽培技术规程》(DB15/T 3338—2024)是内蒙古自治区发布的关于饲用燕麦在沙地环境下的栽培技术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1. 选址与整地
标准要求选择土壤质地为沙壤土或轻质沙土的地块,pH值应在6.0至8.0之间。在整地时需深翻25-30厘米,并施足基肥。这一规定旨在确保土壤具备良好的透气性和保水性,同时提供充足的养分支持燕麦生长。
2. 品种选择
推荐选用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饲用燕麦品种,如‘张饲1号’等。这些品种经过长期试验验证,在沙地环境下具有较高的产量和品质稳定性。选择合适的品种是获得高产优质饲草的基础。
3. 播种技术
播种时间宜选在春季地温稳定通过5℃时进行。播种深度控制在3-5厘米,每亩播种量约为8-10公斤。行距设置为20-25厘米,采用条播方式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并便于后期管理。合理的播种参数有助于种子充分吸水发芽,建立健壮幼苗。
4. 田间管理
生长期需定期监测土壤湿度,当表层土壤干燥时应及时灌溉,但避免积水。每次灌溉后注意排水,防止根系腐烂。此外,还需根据植株长势适时追肥,一般在拔节期和抽穗期各施肥一次,以促进营养积累。
5. 病虫害防治
应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以及物理化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预防病虫害发生。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损失。
6. 收获标准
当饲用燕麦进入蜡熟期即可开始收割,此时茎叶含水量较低,营养价值较高。留茬高度保持在10厘米左右,以便下一轮生长。及时收获不仅能够保证饲草品质,还能为下一季种植创造良好条件。
以上内容基于DB15/T 3338—2024标准中的核心要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希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