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热融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的基本原则、工作流程、技术要求和成果提交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青海省范围内热融地质灾害的调查与监测工作。
Title:Code for Investigation and Monitoring of Thermokarst Geological Hazard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9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8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3T 2255-2024热融地质灾害调查监测规程》是一部专门用于指导青藏高原及类似冻土地区热融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的技术规范。以下是对规程中一些关键条文的深入解读:
一、适用范围
该规程适用于青海省范围内因气候变暖导致的多年冻土退化引发的热融滑塌、热融湖塘等热融地质灾害的调查和监测工作。这一定位明确了规程的主要应用区域和技术目标,为相关地区的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术语定义
规程对“热融地质灾害”、“热融滑塌”、“热融湖塘”等专业术语进行了明确界定。例如,“热融滑塌”是指由于地下冰融化导致地表失去支撑而发生的滑动现象。这些定义有助于统一行业认知,确保调查监测工作的准确性。
三、调查方法
规程提出采用遥感解译、地面调查、钻探取样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热融地质灾害调查。其中,遥感解译能够快速覆盖大面积区域,地面调查则能获取更精确的数据,钻探取样可以验证地层结构。这种多手段综合运用的方式既提高了效率又保证了数据可靠性。
四、监测指标体系
规程构建了一个包含变形速率、温度变化、地下水位等多个参数的监测指标体系。规定对于热融滑塌体表面至少每季度测量一次变形量;在冻土层内埋设温度传感器,记录每年冬季至夏季的温度变化过程;同时定期监测附近河流或湖泊水位变动情况。这些指标的选择充分考虑了热融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五、预警级别划分
规程将热融地质灾害预警分为三个等级:黄色预警表示潜在风险增加但尚未构成直接威胁;橙色预警意味着存在较大风险需采取相应防范措施;红色预警表明灾害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必须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这一分级制度便于相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应对策略。
六、应急处置建议
规程还给出了针对不同类型的热融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建议。比如针对热融滑塌,建议首先疏散周边人员,在安全距离外设置警戒线,并联系专业队伍进行加固处理;而对于热融湖塘,则需要密切关注其扩展趋势,必要时采取引流措施防止进一步扩大。这些具体操作指南为一线工作人员提供了实用参考。
总之,《DB63T 2255-2024热融地质灾害调查监测规程》是一部系统性强、针对性高的技术文件,它不仅涵盖了从调查到监测再到预警处置全过程的技术要求,还结合青海地域特点提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解决方案。这对于有效预防和减轻热融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