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中华绒螯蟹与大口黑鲈池塘混养的环境条件、放养前准备、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控、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内中华绒螯蟹与大口黑鲈池塘混养的生产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ond Polyculture of Eriocheir sinensis and Micropterus salmoid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5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中华绒螯蟹与大口黑鲈池塘混养技术规范(DB32/T 4704-2024)是江苏省地方标准,为该模式的科学养殖提供了系统指导。以下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放养前准备
- 池塘条件:池塘应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且无污染的地方,面积建议在5-20亩之间,水深控制在1.2-1.5米。池底需平整,淤泥厚度不超过20厘米。
- 清塘消毒:放养前需彻底清塘,可采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药物进行消毒处理,确保杀灭病原微生物及有害生物。
2. 苗种选择与放养
- 中华绒螯蟹:蟹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附肢完整,放养密度一般为600-800只/亩。
- 大口黑鲈:鱼种需健康活泼,体表光滑无伤,放养密度控制在1000-1500尾/亩左右。放养时注意温差调节,避免直接将鱼苗投入池中。
3. 日常管理
- 水质调控: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0-40厘米范围内,定期检测溶解氧、氨氮等指标。夏季高温季节需增加换水量,防止缺氧现象发生。
- 投喂管理:根据天气、水温和蟹、鲈生长情况合理安排投饵量,遵循“四定”原则(定时、定位、定量、定质)。初期以优质饲料为主,后期适当添加新鲜小杂鱼。
4. 疾病防控
- 定期巡塘观察,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预防性用药可选用高效低毒的环保型药物,避免滥用抗生素。同时加强水质监测,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减少疾病发生概率。
5. 收获
- 中华绒螯蟹通常在9月至11月间捕捞上市,而大口黑鲈则可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捕捞时间。收获时应尽量减少对其他物种的影响,并做好记录工作。
通过严格执行上述规范,可以有效提高中华绒螯蟹与大口黑鲈池塘混养的成功率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