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系统的总体要求、设计原则、技术要求、数据处理与分析、预警机制及运行维护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广东省内开展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的相关单位和技术人员。
Title:Specification for Automated Monitoring of Geohazard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4/T 2457-2024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规范》是广东省地方性技术标准,旨在规范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建设、运行与维护。以下对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术语和定义
- 自动化监测系统: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器、通信设备、软件平台等组成,能够实时获取并传输地质灾害相关数据的系统。
- 数据采集频率: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数据采集频率应满足监测需求,一般情况下,滑坡体表面位移监测的采集频率不应低于每小时一次。
2. 系统设计
- 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监测区域的地质条件、气象条件及历史灾害情况。例如,在强降雨频发地区,需增加雨量计等环境监测设备的数量。
- 传感器布设应遵循“关键部位重点布设,一般区域适当布设”的原则。对于高风险区段,建议加密传感器布设密度,确保能及时捕捉到微小变化。
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收集到的数据需经过滤波、去噪等预处理步骤后才能用于后续分析。这一步骤可以有效减少外界干扰对监测结果的影响。
- 应建立预警模型,当监测参数超过设定阈值时自动触发报警机制。预警模型的构建需要结合历史灾害案例和当前监测数据进行不断优化调整。
4. 维护管理
- 定期检查维护是保证系统正常工作的关键环节。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全面巡检,包括检查设备是否完好无损、连接是否牢固可靠等内容。
- 遇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排查故障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修复。同时要做好记录工作,便于追溯问题根源。
5. 资料归档
- 所有相关的技术文档、运行日志、维修记录等都必须妥善保存。这些资料不仅有助于今后类似项目的参考借鉴,也是应对突发状况的重要依据之一。
以上内容仅是对该规范中部分内容的简单概述,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运用。希望上述信息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