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兴安岭地区畜禽粪污和小麦秸秆混合堆肥的技术要求、操作流程及质量控制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大兴安岭地区利用畜禽粪污和小麦秸秆进行混合堆肥的生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ixed Composting of Livestock Manure and Wheat Straw in Daxing'anl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5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27T 081-2024 大兴安岭畜禽粪污和小麦秸秆混合堆肥技术规程》是一项针对大兴安岭地区特定条件制定的技术规范。该标准对畜禽粪污与小麦秸秆混合堆肥的全过程进行了系统化、标准化的规定,以确保堆肥产品质量并实现资源化利用。
一、原料选择与配比
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原料的选择要求:畜禽粪污应选用新鲜、无病害的家禽或牲畜粪便;小麦秸秆需干燥且粉碎至一定长度。同时要求两者按质量比1:1-1.5的比例混合,这是基于碳氮比的最佳实践,既能保证微生物活动所需营养,又能避免堆肥过程中氨气过量释放。
二、堆制过程控制
在堆制环节,标准强调了初始含水率应控制在50%-60%,过高会导致厌氧发酵产生恶臭,过低则影响微生物活性。堆体高度建议保持在1.2-1.5米之间,宽度不超过3米,以利于内部热量散发和氧气渗透。堆肥周期一般为45天左右,期间需定期翻堆,特别是在前两周内至少翻堆三次以上,以促进均匀腐熟。
三、温度管理
温度是衡量堆肥进程的重要指标。标准指出,在发酵初期(第1-7天),堆温应迅速上升至55℃以上,并持续维持至少三天,这一步骤对于杀灭病原菌和杂草种子至关重要。随后进入降温阶段,当温度降至45℃以下时,可适当延长保温时间,确保有机物充分分解。
四、成品质量判定
最终产品需满足以下条件方可视为合格:总养分含量不低于5%,水分含量低于35%,pH值范围为7.5-8.5。此外,还必须检测重金属含量,如铅、镉等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限量值,以保障土壤安全。
五、环境保护措施
鉴于大兴安岭地区的生态环境敏感性,标准特别提出了一系列环保要求,包括设置防渗漏设施防止渗滤液污染地下水,安装除尘装置减少扬尘对周边空气的影响,以及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处理机制,将未完全腐熟的部分返回堆场继续发酵直至达标。
通过严格执行上述规定,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大兴安岭地区的农业废弃物处置状况,还能生产出优质有机肥料,助力当地生态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