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地名文化遗产鉴定的基本原则、工作流程、技术要求和评价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内地名文化遗产的鉴定、保护与管理工作。
Title:Identification Specifications for Place Name Cultural Heritage
中国标准分类号:P54
国际标准分类号:01.1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4689—2024地名文化遗产鉴定规范》是江苏省地方标准,为科学、系统地开展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依据。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1. 范围和术语定义
该标准适用于江苏省内地名文化遗产的鉴定工作。其中明确了“地名文化遗产”的概念,指那些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并能体现地域特色的地名。例如,地名中包含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或自然景观等信息都可能成为其文化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鉴定原则
鉴定工作应遵循客观性、科学性和公正性的原则。这意味着在评估一个地名是否属于文化遗产时,需要基于充分的事实资料,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并且要保证过程公开透明,避免主观臆断。
3. 鉴定程序
标准规定了详细的鉴定流程:首先由申请单位提交相关材料;接着由专家组对材料进行初步审查;然后组织实地考察核实情况;最后形成最终结论。这一系列步骤确保了鉴定结果的真实可靠。
4. 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更准确地衡量一个地名的文化遗产价值,标准建立了包括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技术价值在内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每一项具体指标都有明确的标准值域范围,比如对于历史价值而言,要求至少有50年以上的历史积淀才能达到基本要求。
5. 特殊类型地名的处理
针对一些特殊类型的地名如古村落名称、河流湖泊名称等设定了专门的规定。这些地名往往承载着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在鉴定过程中会给予更多关注。例如,在评估古村落名称时除了考虑其本身的历史悠久程度外,还需要考察整个村落的整体风貌保存状况以及村民对该地名的认知度等因素。
6. 动态管理机制
考虑到随着时间推移某些原本符合条件的地名可能会因为环境变迁等原因丧失其原有意义,标准提出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即定期复查已认定为文化遗产的地名,一旦发现不符合条件的情况应及时予以撤销资格。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DB32/T 4689—2024地名文化遗产鉴定规范》不仅为江苏省内各地市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统一的操作指南,同时也为中国其他地区类似项目的实施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