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香菇菌棒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原料要求、生产工艺流程、质量控制及贮存运输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香菇菌棒的生产及其相关质量管理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hiitake Mushroom Log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07T 1046-2023 香菇菌棒生产技术规程》是江苏省连云港市制定的地方标准,旨在规范香菇菌棒的生产流程和技术要求。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1. 菌种选择
标准指出菌种应选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抗病性强且高产优质的品种。在实际操作中,选择菌种时需考虑其遗传稳定性、出菇性能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例如,菌种的纯度和活力直接关系到后期栽培的成功率,因此在接种前必须严格检查菌种质量。
2. 原料处理
对于培养基原料的选择与处理,标准强调了木屑、麸皮等主要成分的质量控制。木屑应新鲜无霉变,麸皮则需保持干燥并密封保存以防受潮。此外,原料配比要合理,通常情况下木屑占78%-80%,麸皮占15%-17%,石膏粉占1%-2%。这些比例不仅影响菌丝生长速度,还决定了最终产品的品质。
3. 装袋与灭菌
装袋过程中要注意均匀填实,避免出现空隙或过紧的情况。灭菌环节至关重要,高压蒸汽灭菌锅内温度需达到121℃并维持至少2小时以确保彻底杀灭杂菌。如果采用常压灭菌,则需要延长至16-18小时以上。只有经过充分灭菌处理后的菌棒才能保证后续培育过程的安全性。
4. 接种管理
接种室必须提前消毒,并保持清洁无菌状态。接种人员需穿戴无菌工作服并经过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接种操作要迅速准确,尽量减少外界污染机会。接种完成后立即移入发菌室进行恒温培养。
5. 发菌期管理
发菌期间温度应控制在22℃-25℃之间,湿度保持在65%-70%左右。定期检查菌棒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发菌周期一般为40-50天,在此期间要密切监控通风换气情况,防止因密度过大导致缺氧现象发生。
6. 脱袋催花
当菌丝完全覆盖整个菌棒表面并且出现少量原基时即可脱袋。脱袋后需将菌棒整齐排列于出菇架上,给予适当散射光照促进分化。同时调整空气相对湿度至85%-90%,温度控制在10℃-15℃范围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花蕾。
通过遵循上述技术规程,可以有效提高香菇产量和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希望广大从业者能够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共同推动香菇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