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耐盐碱中粳稻栽培的技术要求,包括环境条件、品种选择、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收获等环节。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内耐盐碱中粳稻的栽培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ultivation of Salt-Alkali Tolerant Medium Japonica Rice (DB3207T 1039-2023)
中国标准分类号:B 52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07/T 1039-2023《耐盐碱中粳稻栽培技术规程》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指导耐盐碱中粳稻的高效栽培。以下是对该标准中几个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首先,在“土壤准备”部分,标准要求土壤pH值应控制在6.5到7.5之间,含盐量不得超过0.3%。这意味着种植前需要对土壤进行检测,确保其酸碱度和盐分含量符合要求。如果土壤不符合条件,则需采取措施改良土壤,如施用石灰或有机肥来调节pH值,使用淡水灌溉冲洗以降低盐分浓度。
其次,“品种选择”章节强调选用抗性强、适应性广且产量稳定的耐盐碱中粳稻品种。这表明种植者应当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特性以及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品种。同时,建议采用优质种子,种子纯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85%,这样可以保证出苗整齐,提高成活率。
再者,“播种与育秧”条款指出适宜播种时间为春季末至夏季初,具体时间取决于当地气温变化情况。早春播种时可采用温室育秧技术,待气温稳定后移栽大田。这一规定有助于避免低温冻害,并为水稻生长争取更多有效积温,从而促进植株健壮成长。
此外,“田间管理”部分提到要合理密植,一般每亩插秧数为2万至3万株左右。还应注意适时施肥,基肥应占总施肥量的60%-70%,追肥则需根据稻苗长势灵活调整。病虫害防治方面提倡预防为主,综合施策,必要时可使用生物农药替代化学药剂,减少环境污染。
最后,“收获与储藏”环节明确指出当稻谷籽粒达到完熟状态时应及时收割,避免因过晚收获导致品质下降。收获后的稻谷应立即晾晒或烘干至安全水分水平(通常不超过14%),然后入库储存。整个过程中要防止受潮霉变,确保粮食安全。
以上是对DB3207/T 1039-2023中一些核心内容的深入解析,希望对从事耐盐碱中粳稻栽培工作的相关人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