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中华绒螯蟹大规格苗种培育的术语和定义、环境要求、培育设施、苗种选择、培育管理、病害防控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中华绒螯蟹大规格苗种的培育过程。
Title:Technical Operation Specifications for Large-Sized Seedling Cultivation of Eriocheir sinensis
中国标准分类号:B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中华绒螯蟹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操作规程(DB32/T 1035-2021)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对促进河蟹养殖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一、关于池塘准备
该标准要求池塘面积以10-20亩为宜,水深保持在1.2-1.5米之间。特别强调了清塘消毒的重要性,规定应在放养前7-10天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彻底清塘,用量分别为每亩100-150公斤和10-15公斤。
二、关于苗种选择
标准明确指出苗种应来源于正规育苗场,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具体指标包括:体长不低于2厘米,每公斤个体数不超过400只,且肢完整、活动力强。
三、关于放养密度
推荐的放养密度为每亩600-800只。同时提出分级饲养的概念,即不同规格的苗种应分塘饲养,避免大小混养造成资源竞争。
四、关于日常管理
标准强调水质调控的重要性,要求保持透明度在30-40厘米,溶解氧不低于5毫克/升。还规定每周应巡塘一次,观察蟹苗生长情况及水质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
五、关于疾病防控
提出\"预防为主\"的原则,要求定期泼洒生石灰水或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每月进行一次全池消毒。同时强调不得滥用抗生素,提倡采用生态防控措施。
六、关于收获
规定收获期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此时蟹体重量可达150克以上。建议采用地笼捕捞方式,既能保证成活率又便于分级销售。
以上内容是该标准的核心要点,对于从事中华绒螯蟹养殖的企业和个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严格遵循这些技术规范,有助于提高苗种成活率和商品蟹品质,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