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稻田紫云英-水稻秸秆协同还田利用的技术要求、操作方法和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河南省内稻田生态系统中紫云英与水稻秸秆的协同还田利用及相关管理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ynergistic Return of Astragalus and Rice Straw in Paddy Field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稻田紫云英-水稻秸秆协同还田利用技术规程(DB41/T 1346-2024)是河南省针对稻田土壤改良和农业绿色发展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该标准从种植、管理到还田利用全过程进行了规范,旨在提高稻田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下选取几个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紫云英播种与管理
标准规定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期间播种紫云英种子,每亩播种量为1.5-2公斤。播种前需对种子进行处理,包括晒种2-3小时和用根瘤菌拌种。这一条文的目的是确保紫云英能够在冬季良好生长并固定大气中的氮素,为次年水稻提供养分。同时,合理的播种时间和播量能够避免因过早或过晚播种导致的产量下降。
二、水稻秸秆还田要求
标准指出水稻收获后应立即进行秸秆粉碎作业,切碎长度控制在5-8厘米之间,并均匀撒铺于田面。随后采用机械翻耕将秸秆埋入土层中,深度应在15-20厘米范围内。此条文强调了及时有效的秸秆还田措施,有助于快速腐解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碳储量。此外,合理的还田深度可以防止病虫害滋生,提升后续作物的抗逆性。
三、施肥原则
在肥料施用方面,标准提倡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的原则。建议每公顷施用腐熟农家肥22.5-30吨作为基肥,追肥时结合实际情况适量增减氮磷钾比例。这样做不仅能够满足水稻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还能有效降低环境污染风险,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四、水分管理
关于水分管理,标准要求在整个生育期内保持田间湿润状态,特别是在分蘖期和抽穗扬花期要适当调控水位高度。例如,在分蘖初期可适当降低水位至自然落干后再灌浅水;而在抽穗前后则需维持较高水位以利于籽粒饱满度提高。科学合理的水分管理制度对于促进植物健康发育、增强其抵抗不良环境条件的能力至关重要。
通过以上几点可以看出,《稻田紫云英-水稻秸秆协同还田利用技术规程》是一部全面而细致的技术指导文件,它涵盖了从前期准备到后期维护等多个环节的操作指南。遵循这些规定不仅可以显著改善稻田生态环境质量,而且有助于推动现代农业向更加环保高效的模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