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玉米宽窄行增密增产种植的术语和定义、栽培技术要求、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区域内玉米宽窄行增密增产种植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Title:Corn Wide-Narrow Row High-Density Planting Technology Regul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玉米宽窄行增密增产种植技术规程》(DB1309/T 170-2015)是河北省沧州市地方标准,为提高玉米产量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关键内容的详细解读。
首先,关于品种选择。标准要求选用适合当地生态条件、抗逆性强且高产优质的品种。例如,在选择品种时需考虑其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以及适应不同气候条件的能力,确保在各种环境下都能稳定高产。
其次,整地质量至关重要。标准指出要深耕细耙,做到土壤疏松平整,无明显坷垃。深耕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耕层厚度,有利于根系发育和水分保持;而细耙则能消除大土块,使种子与土壤接触更紧密,提高出苗率。
第三,播种技术。推荐采用机械精量播种,行距配置为宽行60厘米、窄行40厘米,株距根据具体品种确定。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又便于田间管理。同时强调播种深度应控制在4至5厘米之间,覆土均匀,播后及时镇压以保墒促全苗。
第四,合理密植。依据品种特性及肥力水平调整种植密度,一般每亩适宜留苗4000至5000株。过稀浪费土地资源,过密则影响通风透光,降低个体生长质量。
第五,田间管理措施。包括适时灌溉排水、追施肥料、防治病虫草害等。灌溉时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避免积水造成烂根现象;施肥上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注重氮磷钾配合使用;对于病虫害则采取综合防控策略,优先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第六,收获时机把握。当籽粒乳线消失且茎秆变黄时即可收获,此时干物质积累达到最大值,经济效益最佳。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严格实施,能够有效提升玉米产量并保障品质稳定。这一规程不仅适用于沧州地区,也为其他类似生态区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