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驻大麦7号大田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条件、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驻大麦7号在河南省内及其类似生态区域的大田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Large-scale Production of Zhumai No. 7 in Zhumadia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驻大麦7号大田生产技术规程》(DB4117T 396-2024)是一部专门针对驻大麦7号品种在大田生产中的技术规范。以下是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播种时间
规程中明确规定,最佳播种时间为每年的10月上旬至中旬。这一时间段能够确保种子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发芽,有利于幼苗的健壮生长。过早或过晚播种都会影响植株的正常发育。
2. 播种量与行距
每亩播种量应控制在8公斤左右,行距保持在20厘米。这样的播种密度既能保证足够的光照和通风条件,又能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合理的行距还能方便后续的田间管理和机械化操作。
3. 施肥管理
根据规程要求,在基肥施用时需结合有机肥和化肥,每亩施用氮肥总量不超过25公斤。追肥则应在拔节期和孕穗期分两次进行,每次追肥量不宜过多,以避免烧苗现象的发生。
4. 病虫害防治
对于常见的锈病、白粉病以及蚜虫等病虫害,规程建议采用综合防治措施。例如,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杀菌剂,并结合生物防治方法如释放天敌昆虫。同时强调了轮作制度的重要性,通过合理布局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5. 收获时机
当全田90%以上的植株籽粒颜色变黄且茎秆干枯时即可开始收获。过早收获会导致籽粒不饱满,而延迟收获则可能因天气原因造成损失。因此把握好收获时机对于保证品质至关重要。
以上是该规程中几个核心部分的深入解析,希望对从事驻大麦7号种植工作的相关人员有所帮助。严格按照这些技术要点执行,可以有效提升产量并保障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