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小麦-玉米轮作区农田氮肥淋失控制的技术要求、管理措施及监测方法。本文件适用于陕西省小麦-玉米轮作区农田氮肥施用过程中淋失控制的技术指导。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Nitrogen Fertilizer Leaching Control in Wheat-Maize Rotation Area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111T 139-2019《小麦-玉米轮作区农田氮肥淋失控制技术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陕西地区小麦-玉米轮作模式下农田氮肥管理的技术性文件。以下从关键条文出发,对标准内容进行深入解读。
关键条文一:土壤测试与养分评估
标准要求在每年秋收后和春播前分别进行一次土壤测试。具体包括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量、速效磷钾含量及pH值等指标。这一规定旨在通过科学检测了解土壤基础肥力状况,为合理施肥提供依据。比如当土壤速效氮含量低于80mg/kg时,需适当增加基肥用量;若高于150mg/kg,则应减少化肥施用量,避免过量施肥导致的氮素流失。
关键条文二:肥料种类选择
推荐使用缓释尿素或控失型复合肥作为主要氮肥来源。这类肥料能够有效延缓养分释放速度,减少因降雨冲刷而造成的氮素淋溶损失。同时鼓励结合有机肥施用,如每公顷施用腐熟农家肥2250kg~3750kg,不仅可补充土壤有机质还能提高氮肥利用率。
关键条文三:施肥时期与方法
明确了不同作物的关键施肥节点。对于小麦而言,在播种前一次性施足底肥是基本原则,推荐每公顷施纯氮量150kg~180kg,并采用机械深施方式将肥料埋入土层中;玉米种植则分为苗期追肥(占总量30%-40%)和大喇叭口期重施拔节肥(占总量60%-70%),并提倡沟施覆土的方法以降低挥发风险。
关键条文四:灌溉管理措施
强调了灌溉制度的重要性。在小麦生长后期特别是灌浆阶段,要根据天气情况调整灌溉次数和水量,避免过量灌溉引发深层渗漏问题。玉米生育期间则实行“少次多量”的灌溉策略,确保根系活动层水分充足的同时防止表层积水过多造成养分淋洗。
关键条文五:监测与评价体系
建立了长期的田间监测网络,定期记录各试验点的土壤硝态氮浓度变化趋势以及周边水体中的氨氮含量等环境指标。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管理模式下的效果差异,不断优化和完善本地区的氮肥施用方案,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目标。
综上所述,《小麦-玉米轮作区农田氮肥淋失控制技术规范》从土壤测试、肥料选用、施肥时间和灌溉管理等多个维度提出了系统化的解决方案,为指导农民科学合理地开展农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