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盐碱地麦后复种饲用燕麦×油菜的生产技术要求,包括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天津地区盐碱地麦后复种饲用燕麦与油菜的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ost-Wheat Succession Planting of Forage Oat × Rapeseed on Saline-Alkali Land in Tianji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盐碱地麦后复种饲用燕麦×油菜生产技术规程》(DB15/T 3330—2024)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盐碱地麦后复种饲用燕麦与油菜的种植技术。以下将选取其中的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选择品种时,规程指出应选用耐盐碱性强、适应性广且高产优质的饲用燕麦和油菜品种。这意味着在实际操作中,种植者需要根据当地的土壤条件和气候特点来挑选合适的作物品种,确保其能够在恶劣环境下依然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并实现高产量。
其次,关于播种时期的规定指出,最佳播种时间为小麦收获后的7-10天内完成。这一时间窗口的选择是为了充分利用麦收后的残余养分以及湿润土壤条件促进新作物快速出苗。如果错过此时间段,则可能会影响作物的整体生长周期及最终产量。
再者,在田间管理方面强调了合理密植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对于饲用燕麦来说,建议每亩播种量为10-12公斤;而油菜则推荐每亩播种量为0.5-0.7公斤。通过控制适当的种植密度可以有效提高单位面积内的生物量积累,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此外,施肥方案也是该规程关注的重点之一。规程要求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基肥施用时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氮磷钾复合肥料。追肥阶段则需根据作物生长状况灵活调整肥料种类与用量,特别是在拔节期至抽薹期期间加强水分管理和肥力供给,以满足作物旺盛生长期对养分的需求。
最后,在病虫害防治上提倡采用综合防控措施。包括但不限于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倒茬、清洁田园等非化学手段预防病虫害发生;同时合理使用高效低毒农药进行化学防治,但务必遵循安全间隔期规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综上所述,《盐碱地麦后复种饲用燕麦×油菜生产技术规程》从品种选择到田间管理直至收获加工全过程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指导框架,有助于提升盐碱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