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寒旱区苜蓿田主要病虫草害的绿色防控技术措施,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寒旱区苜蓿种植过程中主要病虫草害的绿色防控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ajor Diseases, Pests, and Weeds in Alfalfa Fields in Cold-Arid Reg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3292—2024 寒旱区苜蓿田主要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寒旱地区域内苜蓿种植过程中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的技术规范。该标准从病虫草害的识别、监测预警到综合防治措施等多个环节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指导建议,旨在通过绿色防控手段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保障苜蓿生产安全与质量。
以下是部分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病虫害识别与监测
- 条文3.1:要求在苜蓿生长周期内定期开展田间调查,及时发现并记录病虫害种类及发生情况。
- 解读:此条款强调了早期预防的重要性。通过定期巡查可以尽早掌握病虫害动态变化趋势,为后续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赢得时间。建议采用网格化布点方式,在不同地块设置观察点,确保覆盖全面且具有代表性。
- 条文3.2:建立和完善病虫害数据库,包括但不限于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害虫天敌名录等信息。
- 解读:构建详实有效的数据库有助于准确判断病虫害来源及其传播途径,同时为长期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企业或合作社可联合科研机构共同推进数据库建设工作。
二、绿色防控技术应用
- 条文4.1:提倡利用生物农药替代传统化学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
- 解读:生物农药以其低毒高效、环境友好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例如,苏云金杆菌(Bt)对多种鳞翅目害虫具有显著效果,而植物源提取物则可用于抑制真菌性病害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需注意药剂配比浓度及施用时机的选择。
- 条文4.2:鼓励种植抗病品种,并结合轮作制度降低连作障碍风险。
- 解读: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高产优质抗病品种是基础性工作之一。同时实行合理轮作不仅可以有效减轻土传病害压力,还能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养分循环利用。需要注意的是轮作计划应根据具体作物需求灵活调整,避免单一模式造成新的生态失衡问题。
三、杂草管理策略
- 条文5.1:采用机械除草与人工拔除相结合的方式控制杂草密度。
- 解读:机械除草效率较高但难以完全清除根系残留部分,因此需要辅以人工细致清理。特别是在幼苗期阶段更要加强管护力度,防止杂草抢夺有限资源影响幼苗正常发育。
- 条文5.2:适时喷洒除草剂,优先选用低残留环保型产品。
- 解读:虽然化学除草剂能够快速见效,但由于其潜在危害不容忽视,故应严格遵守说明书规定用量和间隔时间。对于敏感区域如水源附近,则建议采取物理隔离措施加以保护。
综上所述,《DB15/T 3292—2024》不仅涵盖了理论层面的知识阐述,还融入了许多实践检验过的成功案例,为推动我国北方寒冷干旱地带苜蓿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希望广大从业者能够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