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济南市公共安全技术防范中物联感知设备的布建要求、数据采集规范及管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济南市范围内公共安全领域物联感知设备的规划、建设、验收和运维管理。
Title:Public Security Technical Prevention - Specification for IoT Perception Equipment Deployment and Data Colle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A8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01/T 50-2023公共安全技术防范 物联感知设备布建与采集数据规范》是济南市地方标准,于2023年正式实施。该标准为物联感知设备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布建和数据采集提供了规范化指导,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重点条款解读如下:
1. 【术语和定义】
标准明确界定了“物联感知设备”、“布建”、“采集数据”等核心概念。其中,“物联感知设备”是指具备信息感知、采集、传输功能的装置或系统,如视频监控摄像机、智能门禁、电子围栏等。这一定义明确了物联感知设备的功能属性和技术要求,为后续条款奠定了基础。
2. 【布建原则】
标准提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配置”的布建原则。要求根据区域治安状况、人口密度、交通流量等因素综合考量设备布点。例如,在繁华商业区应增加高清视频监控设备密度,在重点交通枢纽需设置智能卡口系统。这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防控效能。
3. 【采集数据内容】
标准规定了采集数据的基本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人员特征信息、车辆信息、物品状态信息等。同时强调数据采集应遵循最小必要原则,不得过度收集无关信息。例如,在公共场所采集人脸图像时,仅记录正面清晰图像即可,无需获取多余角度或背景信息。
4. 【数据质量要求】
标准对数据质量提出了严格要求,包括数据完整性、准确性与时效性三个方面。数据完整性指所有必填字段均需完整填写;准确性要求采集的数据与实际情况相符;时效性则强调数据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采集并上传至指定平台。例如,车牌识别数据应在车辆通过检测点后3秒内上传至管理系统。
5. 【安全防护措施】
标准特别强调了数据安全防护措施,要求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采用加密传输、访问控制等技术手段保障数据安全。此外还要求定期开展安全审计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并修复安全隐患。这些措施对于保护公民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安全至关重要。
6. 【监督管理机制】
标准建立了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明确了主管部门职责以及监督检查流程。主管部门负责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组织培训考核,并对各单位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同时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监督,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协作的良好局面。
以上是对《DB3701/T 50-2023公共安全技术防范 物联感知设备布建与采集数据规范》中部分重要条款的深入解读。该标准的出台将有效促进我市公共安全技术防范工作向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为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