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基本原则、规划与设计、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管理措施及效益评价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范围内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和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lean Sub-Watersheds
中国标准分类号:B3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4/T 1966—2023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规范》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指导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部分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概念,即通过综合治理措施,使小流域内水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并能持续提供清洁水源的小流域。这一定义强调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目标不仅是治理水土流失,更重要的是维护和提升整个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二、总体要求
在总体要求部分,标准提出应遵循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这意味着在进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时,需要综合考虑区域特点、资源禀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同时,还强调了要优先保护自然植被,严格控制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建设内容与技术措施
1. 水土保持工程:包括坡面整治、沟道治理等。对于坡面整治,要求采用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以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沟道治理则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护岸形式,确保行洪安全的同时减少对河道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
2. 污染防治设施:规定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设施等的具体要求。例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设计应考虑到农村地区的实际条件,采用成本低、易维护的技术方案;而对于农业面源污染,则提倡使用生物农药、有机肥料等绿色投入品,减少化学物质进入环境的可能性。
3. 生态修复工程:这部分主要涉及退耕还林(草)、湿地恢复等内容。标准指出,在实施这些项目时,必须尊重当地群众意愿,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参与其中,并且要注意保持生物多样性,避免单一树种或物种的大面积种植。
四、监测评估体系
为了保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效果能够长期稳定,标准建立了完善的监测评估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定期巡查制度、水质监测网络建设等方面。通过建立健全的数据采集系统,可以及时掌握各项目点的变化情况,为后续调整优化提供依据。
五、保障措施
最后,标准从政策支持、资金筹措、人才培养等多个角度提出了具体的保障措施。比如,各级政府应当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计划当中,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基层工作人员业务水平等。
综上所述,《DB64/T 1966—2023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规范》是一部全面细致的地方性法规文件,它为我们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和技术支撑。当然,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断探索创新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有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