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清水混凝土预制构件的生产技术要求、质量控制方法及检验规则。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内清水混凝土预制构件的生产和质量控制。
Title:Produc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Code for Precast Concrete Elements of Fair-faced Concrete
中国标准分类号:P53
国际标准分类号:91.10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698-2023清水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与质量控制规程》是北京市地方标准,于2023年实施。该标准对清水混凝土预制构件的生产流程和质量控制进行了系统规范,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析。
一、原材料管理
标准第4.1条规定:“水泥应选用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级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且需满足GB 175的要求。”这强调了水泥作为主要胶凝材料的重要性,其品质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选择合适的水泥型号可以保证构件的基本性能要求。
二、配合比设计
根据第5.1条,“清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考虑装饰效果、力学性能及耐久性需求,坍落度宜控制在120~180mm范围内。”这一规定明确了配合比设计既要满足结构功能又要兼顾外观效果。合理的坍落度范围能够确保施工顺利并获得良好的表面质感。
三、模板工程
第6.2条指出:“模板表面应平整光滑,接缝严密不漏浆,模板拆除时间应根据气温条件确定,常温下不宜少于12小时。”模板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成品的外观质量,而适当的拆模时间有助于防止裂缝产生,保护构件表面完整性。
四、养护措施
按照第7.3条要求,“预制构件应在标准养护室条件下养护,温度保持在20±2℃,相对湿度不低于95%。”科学合理的养护方式对于提升混凝土强度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早期阶段,适当的温湿度环境能有效促进水泥水化反应,提高构件质量。
五、成品检验
标准第8.1条明确指出:“出厂前应对每批产品进行尺寸偏差、外观质量和物理力学性能全面检测。”严格的出厂检验制度可确保每一件出厂的产品都符合设计要求,避免不合格品流入市场。
六、运输与堆放
第9.2条规定:“运输过程中应采取防碰撞措施,堆放场地应坚实平整,并设置足够的支撑点。”妥善的运输与堆放方法可以减少运输途中的损坏风险,同时也能避免因不当存放造成的质量问题。
综上所述,《DB11/T 698-2023》从原材料选择到最终交付使用全过程给出了详尽指导,对于推动清水混凝土预制构件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关从业者应当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各项规定,以确保产品质量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