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智慧城市建设中实体时空标识的编码原则、编码结构和编码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智慧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中涉及实体时空标识编码的应用场景。
Title:Smart City - Specification for Entity Spatiotemporal Identification Encod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L80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2170-2023《智慧城市 实体时空标识编码规范》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实体时空标识编码提供了统一的技术依据。这项标准适用于北京市范围内的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对于推动城市数字化、智能化具有重要意义。
标准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智慧城市建设中实体时空标识的编码原则、结构、方法以及应用要求。它适用于各类智慧城市的建设与运营,包括但不限于交通、能源、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通过标准化的时空标识编码,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编码原则
在编码过程中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唯一性、稳定性、可扩展性和兼容性。其中,唯一性确保每个实体都有唯一的编码;稳定性要求编码不因时间或空间的变化而改变;可扩展性支持未来新增实体类型的编码需求;兼容性则保证与其他系统间的互操作性。
编码结构
标准提出了基于层次化的编码结构,由行政区划代码、类别代码、序列号三部分组成。行政区划代码采用国家统一规定的行政区划代码;类别代码根据实体所属的不同类别确定;序列号用于区分同类别的不同实体。这种结构设计既简洁明了又便于管理和维护。
应用要求
为了保证编码的实际应用效果,标准还对编码的应用场景做出了明确规定。例如,在智能交通领域,需要将车辆、道路设施等实体进行编码,并将其应用于导航服务、路况监控等方面;在智能能源管理方面,则需对发电厂、变电站等能源相关设施进行编码,以支持能源调度和优化配置。
实施建议
实施该标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建立完善的编码管理体系,明确责任分工;其次,要加强相关人员培训,确保正确理解和执行标准;最后,要定期评估标准实施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
总之,《智慧城市 实体时空标识编码规范》为北京市乃至全国范围内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严格执行这一标准,可以有效促进城市各系统的互联互通,提升整体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