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自动驾驶地图的数据要求、功能要求、质量控制与检查验收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自动驾驶地图的生产、质量评价及应用服务。
Title:Quality Specification for Autonomous Driving Map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9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40.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2166-2023《自动驾驶地图质量规范》是由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一项地方标准,于2023年实施。该标准为自动驾驶地图的数据采集、处理、表达和质量评估提供了详细的指导,确保了地图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从而支持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可靠运行。
以下是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数据精度要求
条文5.1.1:自动驾驶地图中的道路要素平面位置误差应不大于0.2米,高程误差应不大于0.1米。
解读:这一条文强调了地图数据在空间上的精确性。对于自动驾驶车辆来说,即使是微小的位置偏差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问题。因此,规定道路要素的平面位置误差不超过0.2米,高程误差不超过0.1米,可以有效保障车辆能够准确地定位自身,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地图更新频率
条文5.2.3:动态信息(如交通信号灯状态、施工区域等)的地图更新周期不应超过1分钟。
解读:随着城市交通状况的变化,及时更新地图信息对于自动驾驶系统至关重要。尤其是像交通信号灯状态这样的动态信息,如果不能快速更新,可能会导致车辆误判信号灯情况,进而引发交通事故。因此,规定更新周期不得超过1分钟,有助于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安全性。
数据完整性
条文5.3.1:所有道路上的车道线、路缘石、护栏等基础设施均需在地图上表示出来。
解读:完整的地图数据不仅包括主要的道路信息,还应该涵盖所有的辅助设施。这些细节虽然看似不起眼,但在实际驾驶过程中却可能影响到车辆的行为判断。例如,没有正确标注路缘石的位置,可能导致车辆无法准确判断停车位置或障碍物的存在,从而增加碰撞风险。
安全缓冲区设置
条文5.4.2:在所有潜在危险点周围设置至少5米宽的安全缓冲区,并明确标注。
解读:设置安全缓冲区是为了给自动驾驶系统预留足够的反应时间。当遇到紧急情况时,即使系统未能完全避免碰撞,也能通过缓冲区减轻撞击力度,保护车内乘客的安全。此外,清晰地标记这些缓冲区也有助于驾驶员了解周围环境,增强信心。
测试与验证
条文6.1.1:每批次生产的地图产品都必须经过至少三种不同场景下的实地测试验证。
解读:为了保证地图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在正式投入使用前需要进行全面且严格的测试。这包括但不限于城市普通道路、高速公路以及恶劣天气条件下的测试。只有经过多种复杂场景考验的地图才能真正满足自动驾驶的需求,确保其在各种条件下都能稳定工作。
以上只是DB11/T 2166-2023标准中部分内容的简单介绍及深入分析。该标准涵盖了从数据采集到最终应用的整个流程,为推动北京市乃至全国范围内自动驾驶产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