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北京市暴雨气象灾害风险调查的技术要求、工作流程、数据采集与处理、风险评估方法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范围内开展暴雨气象灾害风险调查的相关单位和技术人员。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Risk Investigation - Part 1: Rainstorm
中国标准分类号:P56
国际标准分类号:07.0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589.1-2023 气象灾害风险调查技术规范 第1部分:暴雨》是一项专门用于指导北京市暴雨气象灾害风险调查的技术规范。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对这一标准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术语和定义部分,该标准明确界定了“暴雨”、“暴雨强度”、“重现期”等核心概念。例如,“暴雨”被定义为24小时内降雨量达到或超过50毫米的降水过程。这一定义为后续的风险评估提供了统一的标准依据。
其次,在调查内容与方法中,标准强调了暴雨灾害风险调查应包括历史灾情调查、致灾因子调查以及承灾体调查三大方面。其中,历史灾情调查要求收集至少近30年的暴雨灾害记录,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影响范围及损失情况等信息。致灾因子调查则需分析不同强度暴雨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而承灾体调查重点在于识别易受暴雨影响的城镇居民区、农田、交通设施等目标对象,并对其脆弱性进行初步评估。
再者,在数据采集与处理环节,标准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比如,对于雨量观测站网布设,建议在人口密集区每平方公里设置不少于一个站点;而对于遥感影像获取,则推荐使用分辨率不低于1米的卫星图像作为基础资料。此外,还规定了各类数据质量控制流程,确保所收集的信息准确可靠。
最后,在风险评估模型构建上,标准指出可以采用概率统计法、数值模拟法等多种手段开展风险评估工作。特别提到当利用历史数据建立回归模型时,样本数量不得少于30个有效案例;若采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则需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图层完成栅格化处理后再输入计算模型。
综上所述,《DB11/T 1589.1-2023》不仅明确了暴雨气象灾害风险调查的工作框架,而且为实际操作提供了详尽的技术指南。这对于提升北京市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