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赤眼鳟池塘健康养殖的场地选择、放养前准备、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治、收获与运输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范围内赤眼鳟的池塘健康养殖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Healthy Pond Culture of Culter alburnus
中国标准分类号:B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201/T 517-2017《赤眼鳟池塘健康养殖技术规程》是武汉市地方标准,该标准对赤眼鳟的健康养殖进行了规范。以下将从几个关键部分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苗种选择上,标准要求选用体质健壮、无病害、规格整齐的苗种。这意味着养殖者在挑选苗种时,应仔细检查苗种的外观健康状况,确保没有明显的疾病症状,并且大小均匀一致,这样可以提高成活率并减少后续管理难度。
其次,关于池塘条件,标准指出池塘面积以3至8亩为宜,水深保持在1.5米左右。池塘底部应平整且有一定的倾斜度以便于排水。此外,池塘需配备完善的进排水系统和增氧设备。这些设施对于维持良好的水质环境至关重要,能够有效预防因缺氧或水质恶化导致的鱼类死亡。
再者,在放养密度方面,标准建议每亩投放体长5厘米以上的赤眼鳟苗种6000至8000尾。合理的放养密度既能充分利用池塘资源,又不会造成过度拥挤从而影响鱼的生长速度和健康状态。
另外,饲料投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标准推荐使用全价配合饲料,每日分早晚两次投喂,日投饵量占鱼体重的3%-5%,具体根据季节变化调整。同时强调要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如溶解氧、pH值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改善水质。
最后,在病害防治上,标准提倡采用生态防控为主的方法,比如通过合理轮作休耕、科学施肥等方式构建健康的生态系统来抑制病原微生物滋生。如果确实需要用药,则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并做好记录备案工作。
以上就是DB4201/T 517-2017中一些核心内容的深度解析,希望对从事赤眼鳟养殖的朋友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