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马铃薯干腐病的综合防治技术要求,包括病害识别、预防措施、栽培管理、化学防治及生物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宁夏地区马铃薯干腐病的防治工作及相关农业生产活动。
Title:Comprehensive Control Technology Regulations for Potato Dry Rot Diseas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马铃薯干腐病是一种严重影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土传病害,为了规范其综合防治技术,黑龙江省发布了地方标准DB64/T 1855-2022《马铃薯干腐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以下从标准中挑选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一、病害诊断与监测
标准明确要求在马铃薯种植区建立病害监测网络,定期开展田间调查。重点条款指出,当发现植株地上部出现萎蔫、叶片黄化等症状时,应立即采集地下块茎样本送检。检测方法包括组织分离培养法和PCR分子鉴定技术。这一规定强调了早期诊断的重要性,有助于及时采取防控措施,避免病害扩散。
二、种薯处理技术
标准提出严格的种薯处理流程:种薯入库前需进行分级筛选,剔除病薯、伤薯及小薯;采用75%酒精对种薯表面消毒10分钟,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泡30分钟。该处理方法能有效杀灭附着在种薯表面的病原菌,降低初侵染源数量。值得注意的是,种薯浸泡后需晾干并在通风条件下贮藏,防止湿度过高引发二次感染。
三、栽培管理措施
标准特别强调合理轮作制度的重要性,建议马铃薯与禾本科作物实行三年以上轮作,避免连作。同时要求整地时深翻土壤30厘米以上,施足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此外,提倡采用高垄栽培方式,垄高控制在25-30厘米,既有利于排水又便于田间操作。这些措施能够创造不利于病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提高马铃薯抗病能力。
四、化学药剂防治
对于发病初期,标准推荐使用40%福美双悬浮剂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药剂使用浓度和次数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执行,避免产生抗药性。此外,在收获前20天停止用药,确保农产品安全。
五、生物防治技术
标准鼓励推广生物防治手段,如利用木霉菌制剂进行土壤处理。具体做法是在播种前将木霉菌制剂均匀撒施于沟内,然后覆土播种。木霉菌能够寄生并杀死病原菌,形成有益微生物群落,长期抑制病害发生。这种方法绿色环保,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六、收获与储藏管理
标准要求在收获前10天停止灌溉,使土壤适度干燥便于采收。收获过程中要尽量减少机械损伤,避免人为传播病害。储藏期间温度应控制在1-3℃,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定期检查种薯状况,发现病薯立即清除。良好的储藏条件可以延缓病害发展,为下一季生产提供健康种薯。
综上所述,DB64/T 1855-2022《马铃薯干腐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从病害诊断、种薯处理到栽培管理、药剂使用等多个环节制定了科学系统的防控策略。只有严格执行这些技术规范,才能有效控制马铃薯干腐病的发生与蔓延,保障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