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扬麦33优质高产栽培的技术要求,包括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环节。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内扬麦33的种植与生产。
Title: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High-quality and High-yield of Yangmai 33
中国标准分类号:B 5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1163-2024扬麦33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是江苏省发布的关于扬麦33品种栽培的技术规范。该标准从品种特性、播前准备、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到收获等环节,对扬麦33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了科学指导。
在播前准备阶段,标准要求选用符合GB4404.1质量标准的一级良种,种子纯度不低于99%,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85%。播种前需晒种1-2天,以提高种子活力。整地时要做到深耕细耙,确保土壤疏松且无明显坷垃,耕深应在20-25厘米之间。基肥施用应遵循有机与无机肥料相结合的原则,每公顷施用腐熟有机肥30-45吨,同时配施氮磷钾复合肥750-1125公斤。
关于播种技术,标准推荐的最佳播期为10月上旬至中旬,最适播期为10月10日至20日。每公顷基本苗数控制在225万至300万株范围内,具体数量可根据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适当调整。播种深度一般为3-5厘米,覆土要均匀,确保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
在田间管理方面,标准指出幼苗出土后要及时查苗补缺,保证全苗。拔节期是追施氮肥的关键时期,每公顷可追施尿素225-300公斤。抽穗扬花期要注意水分管理,保持田间持水量在75%-80%之间。灌浆期则应适当减少灌溉量,防止倒伏现象发生。
病虫害防治是实现优质高产的重要环节。标准强调要采用农业、物理、生物等多种措施综合防控病虫害。在小麦纹枯病发病初期,可用井冈霉素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对于蚜虫危害严重的地块,可选用吡虫啉或啶虫脒类药剂进行防治。此外,还应注意及时清理田间杂草,避免其与小麦争光争肥。
收获时间的选择直接影响产量和品质。当籽粒含水量降至12.5%以下时即可开始收获,尽量避开雨天作业,防止湿粮霉变。联合收割机作业时要调整好滚筒转速和筛片开度,确保脱粒干净、损失率低。
以上内容是对《DB32/T 1163-2024扬麦33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部分关键条款的解读,希望能帮助种植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标准,在实际生产中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