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公共性生态产品核算的技术要求和操作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公共性生态产品的价值核算与评估。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ublic Ecological Product Account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Z04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TGZQXXH 0003-2024 公共性生态产品核算技术规范》中,相较于2019年发布的版本,2024版在“生态产品分类与界定”部分进行了重要调整。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对生态产品内涵理解的深化,也对后续的核算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将以“公共性生态产品的界定标准由‘受益范围’向‘功能属性’转变”为切入点,深入解析这一修订的背景、逻辑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影响。
新版本将公共性生态产品的界定标准从“受益范围是否广泛”转向“是否具有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即更加强调生态产品的功能属性而非使用对象的广度。这一调整的背后,是基于对生态产品本质特征的重新认识。传统的“受益范围”标准容易导致对某些具有区域性强、但具备基础生态服务功能的产品(如水源涵养区)被排除在外,从而影响生态价值的全面评估。
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例,在旧版标准中,若某片森林主要服务于周边少数居民,可能因“受益范围有限”而不被认定为公共性生态产品。而在新版标准下,只要该森林具备显著的水土保持、碳汇调节等生态功能,即使其直接使用者较少,仍可被纳入公共性生态产品的范畴。这种转变使得生态产品的核算更加科学、合理,也更能体现生态保护的实际需求。
在实际操作中,这一变化要求核算人员必须深入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属性,而不仅仅是关注用户数量或地理分布。例如,在进行湿地生态产品核算时,不仅要考虑其对周边社区的供水、旅游等功能,还要评估其在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维护等方面的贡献。这需要结合生态学、环境科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建立更为系统化的评估体系。
此外,这一修订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更清晰的依据。通过明确生态产品的功能属性,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哪些区域或项目应优先纳入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从而提高资源分配的效率和公平性。
综上所述,《TGZQXXH 0003-2024》在公共性生态产品界定上的调整,不仅是术语的更新,更是理念的转变。它推动了生态产品核算从“结果导向”向“过程导向”的转变,有助于构建更加科学、公正的生态价值评估体系。对于相关从业人员而言,理解并掌握这一变化,是提升核算质量、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