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稻后茬克氏原螯虾早苗繁殖的术语和定义、环境要求、繁殖设施、亲本选择与培育、人工繁殖技术、苗种培育及管理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内利用稻田进行克氏原螯虾早苗繁殖的技术指导和管理。
Title:Rice Field-based Early Seedling Reproduction Technology Regulations for Procambarus clarkii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稻后茬克氏原螯虾早苗繁殖技术规程》(DB3210/T 1158-2024)是一部专门针对稻田生态条件下克氏原螯虾早苗繁殖的技术规范。该标准从环境选择、苗种培育到日常管理都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规定,为养殖户提供了可操作性强的指导方案。
首先在环境选择方面,标准明确要求养殖区域应位于无工业污染、农业污染源的清洁地带,水源需符合GB 5749的规定。这主要是为了保证水质的安全性,避免有害物质对虾苗生长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强调稻田周边要有良好的进排水系统,确保水体交换顺畅,防止因水质恶化引发疾病传播。
其次关于苗种培育环节,标准指出亲虾来源必须健康无病,体长应在10cm以上,雌雄比例控制在2:1至3:1之间。亲虾放养前要经过严格消毒处理,并且每亩投放数量不宜超过1000尾。此外还特别提到,在稻谷收获后要及时清理稻草残渣,平整田面,施足基肥,营造适合虾苗孵化和生长的良好环境。
在日常管理上,标准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例如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如溶解氧、氨氮等,保持适宜范围;合理投喂优质饵料,遵循“四定”原则即定时、定点、定量、定质;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适时调节水位高度以适应温度波动。对于病害防治,则提倡采用生物防控措施为主,化学药物使用为辅的方式,尽量减少抗生素等化学药品的应用频率,保障产品安全。
最后关于繁殖周期安排,标准建议从每年秋季开始准备,经历越冬期、春季催产期直至夏季幼虾出塘阶段。整个过程需要密切跟踪观察虾群发育情况,及时调整管理策略,确保达到预期产量目标。
综上所述,《稻后茬克氏原螯虾早苗繁殖技术规程》通过一系列具体细致的规定,旨在帮助养殖者构建起一套高效稳定的生产体系,促进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克氏原螯虾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