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毛木耳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菌种制备、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加工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毛木耳的生产及质量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uricularia polytricha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1/T 439-2023毛木耳生产技术规程》是一项关于毛木耳种植的技术标准,它为毛木耳的规范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将对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在栽培环境的选择上,标准强调了栽培场地应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且交通便利的地方。土壤要求疏松肥沃,pH值在6.5至7.5之间,并且需要具备良好的灌溉条件。这样的环境能够保证毛木耳菌丝体健康生长,提高产量和质量。
关于培养料配比,标准推荐使用棉籽壳、玉米芯、木屑等作为主要原料,辅以适量的麸皮或米糠来提供氮源。合理的碳氮比对于促进毛木耳子实体分化至关重要。此外,还应注意控制含水量,一般保持在60%-65%左右,过干或过湿都会影响菌丝发育。
在接种过程中,要确保无菌操作,防止杂菌污染。接种室需提前消毒处理,工作人员穿戴清洁的工作服并经过酒精喷雾消毒后方可进入。接种完成后,应及时封闭培养袋或瓶口,移入发菌室进行恒温培养。
发菌期间温度应控制在22℃~28℃范围内,湿度维持在85%-90%,同时保持良好的通风换气。当菌丝长满整个培养基表面时,可转入出菇管理阶段。
出菇管理的关键在于调节温差刺激子实体形成。白天保持较高温度(25℃~30℃),夜间适当降低温度(15℃~20℃)。此外还需注意光照强度,适当的散射光有助于子实体颜色鲜艳。在整个生长周期内,要定期检查并清除病虫害,避免造成损失。
通过遵循以上规程,可以有效提升毛木耳的产量与品质,满足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