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的基本要求、场地设施、人员配备、服务内容、管理与监督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云南省内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的建设和管理。
Title: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 for Township (Street) Social Work Service St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A20
国际标准分类号:03.1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3/T 1223-2023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乡镇和街道层面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的技术标准。该标准对社会工作服务站的建设原则、功能定位、人员配置、场地设施、服务内容以及管理要求等进行了系统规定,旨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建设原则与功能定位
标准明确指出,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应遵循“以人为本、需求导向、资源整合、专业服务”的原则开展建设。这意味着服务站不仅要关注居民的实际需求,还应当成为连接政府资源和社会力量的重要平台。其核心功能包括但不限于提供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关爱、社区融入等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例如,在社会救助方面,服务站需协助困难群众申请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政策支持,并通过个案管理方式跟踪帮扶效果。
场地设施要求
对于场地设施的具体要求,标准提出服务站建筑面积原则上不低于100平方米,且应具备办公区、接待区、活动区等功能分区。其中,接待区作为直接面向群众的服务窗口,必须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如电脑、打印机等,并设置无障碍通道以方便特殊群体使用。此外,考虑到服务对象多样化的特点,建议在活动区内预留足够的空间用于举办各类培训讲座或小组活动,以便更好地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
人员配置标准
关于人员配置,标准强调每个服务站至少配备两名专职工作人员,其中一人需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这体现了专业化发展方向,有助于提高服务质量。同时,鼓励引入志愿者队伍参与日常运营,形成多方协作机制。具体而言,志愿者可以承担信息收集整理、陪同探访等辅助性任务,从而减轻专业社工的压力,同时也增强了服务覆盖面。
服务内容框架
在服务内容上,《规范》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低收入家庭、残疾人、老年人等特定群体提供的个性化支持服务;二是围绕青少年成长、婚姻家庭关系调适等内容开展预防性教育指导;三是促进邻里互助网络构建,增强社区凝聚力。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服务均需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确保每项服务都有据可查。
管理运行机制
最后,关于服务站的管理和运行,《规范》提出了几点重要建议。首先,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定期评估服务成效并据此调整优化工作方案;其次,加强与其他政府部门及社会组织之间的沟通协调,共同推进项目实施;再次,注重培养本土化人才,通过持续教育提升整体团队的专业水平。这些措施都将有利于保障服务站长期稳定高效运转。
综上所述,《DB53/T 1223-2023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规范》为我国基层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各地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上述标准,不断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发展路径,真正实现为民办实事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