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肉食性鱼类生态循环养殖的术语和定义、场地选择、设施设备要求、苗种放养、饲料投喂、水质管理、病害防控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范围内肉食性鱼类的生态循环养殖生产。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cological Circular Aquaculture of Carnivorous Fish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01/T 1056—2018《肉食性鱼类生态循环养殖技术规范》是杭州市地方标准,该标准从生态环保和高效养殖的角度出发,对肉食性鱼类的养殖环境、苗种选择、饲料投喂、水质管理等环节进行了系统规定。以下为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在养殖环境方面,标准要求养殖区域应远离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水排放口,确保周围生态环境良好。同时,池塘底部需保持平坦,水深控制在1.5米至2米之间,以满足肉食性鱼类的活动需求。这一规定旨在为肉食性鱼类提供一个健康稳定的生长环境,避免外界污染影响其正常发育。
关于苗种选择,标准指出应选用经过检疫合格且体质健壮的苗种。具体来说,苗种的体表应无损伤,鳞片完整,游泳活跃。此外,苗种规格要均匀一致,以便于后期统一管理。这一要求有助于提高苗种存活率,减少因个体差异导致的养殖风险。
在饲料投喂方面,标准强调要根据肉食性鱼类的摄食习性和生长阶段合理配制饲料。饲料蛋白质含量不得低于45%,并含有丰富的必需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投喂时要坚持“定时、定量、定质”的原则,避免过量投喂造成浪费或水质恶化。通过科学合理的饲料管理,可以有效促进肉食性鱼类快速健康成长。
水质管理是肉食性鱼类养殖的关键环节之一。标准要求定期监测水体中的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保持适宜的水温(一般在20℃-30℃范围内)。当发现水质异常时,应及时采取换水、增氧等措施加以改善。此外,还提倡采用生物净化技术,如种植水生植物或投放有益微生物菌剂,构建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另外,标准还特别提到病害防控的重要性。养殖过程中一旦发现病鱼,应立即隔离治疗,并做好消毒工作,防止疾病传播。同时,鼓励使用中草药制剂代替化学药物进行预防保健,既安全又环保。
综上所述,《肉食性鱼类生态循环养殖技术规范》从多个层面规范了肉食性鱼类的养殖过程,不仅保障了产品质量,也促进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