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浙江省内危险化学品领域反恐怖防范的系统管理要求、防范措施及应急处置流程。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内涉及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和废弃处理的相关单位和场所。
Title: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for Anti-terrorism Prevention System - Part 17: Dangerous Chemicals
中国标准分类号:A8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3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01/T 65.17-2019《反恐怖防范系统管理规范 第17部分:危险化学品》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危险化学品领域的反恐防范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度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危险化学品”、“反恐怖防范”等核心概念。例如,“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这一定义为后续的具体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基本要求
标准指出,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建立完善的反恐怖防范组织机构,并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反恐怖防范人员。此外,还要求制定详细的反恐怖防范制度,包括但不限于应急预案、定期演练制度等。这些基本要求确保了企业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能够迅速响应。
技术防范
在技术防范方面,标准强调了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具体而言,所有涉及危险化学品储存、运输的关键区域都必须安装高清摄像头,且录像资料保存时间不得少于90天。同时,还要求设置入侵报警装置,在非工作时间内自动启动,一旦触发立即通知相关人员。
人防措施
除了技术手段外,人防同样不可忽视。标准建议企业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培训,定期开展反恐知识讲座,提高全体员工对恐怖活动的认知水平。对于重点岗位的操作人员,则需要接受更加专业的技能培训,掌握必要的应急处置技能。
应急预案与演练
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标准特别提出了编制专项应急预案的要求。预案内容应当涵盖事故类型、影响范围、处置流程等多个方面,并明确各级别响应机制。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性的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有效性及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反恐怖防范系统管理规范 第17部分:危险化学品》不仅从技术层面提出了严格的标准,同时也注重人文关怀,力求通过多维度的防护体系来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