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浙江省内危险货物运输过程中反恐怖防范系统的管理要求、安全措施、风险评估与控制、应急响应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内从事危险货物运输的企业及相关单位在反恐怖防范方面的系统化管理。
Title: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for Anti-terrorism Prevention System - Part 18: Dangerous Goods Transport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A9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3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01/T 65.18-2019《反恐怖防范系统管理规范 第18部分:危险货物运输》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危险货物运输过程中的反恐防范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危险货物”、“反恐怖防范”等核心概念。例如,“危险货物”是指具有爆炸、易燃、毒害、感染、腐蚀等性质,在运输过程中容易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需要特别防护的物品。这一定义帮助识别哪些货物属于需要特别关注的对象。
组织机构与职责
在组织架构方面,标准要求运输企业应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并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这些人员需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并定期接受培训。此外,明确规定了各级管理层在反恐防范工作中的具体职责,确保责任到人。
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
标准强调了风险评估的重要性,要求企业根据所承运货物种类及线路特点开展全面的风险分析,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预案应包括但不限于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应急响应流程以及事后恢复措施等内容。同时,还规定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演练以检验预案的有效性。
技术防范措施
为了提高安全性,标准提出了多项技术防范要求。比如:
- 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设备如GPS定位系统、视频监控装置等;
- 对运输车辆实施严格检查制度,确保无安全隐患;
-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政府监管部门与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
人员管理
对于直接参与危险货物运输工作的从业人员,标准也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包括但不限于上岗前必须通过背景审查,掌握必要的法律法规知识和技术操作技能;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签订保密协议,防止泄露敏感信息等。
监督检查
最后,标准还明确了各级主管部门如何对企业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主要包括现场核查、资料审查等方式,并将结果作为考核依据之一。同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监督举报违法行为。
以上是对DB3301/T 65.18-2019部分重要内容的深入解析,希望能为企业落实反恐怖防范措施提供指导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