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的术语和定义、样品采集与处理、鉴定方法及结果判定。本文件适用于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生理小种的检测与鉴定。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dentification of Physiological Races of Soybean Phytophthora Root Rot Pathoge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01T 151-2023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生理小种鉴定技术规程》是黑龙江省地方标准,为科学鉴定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生理小种提供了权威依据。以下选取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在术语和定义部分明确规定了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生理小种的定义,这是开展鉴定工作的基础。按照规定,生理小种是指具有相同致病谱的一组菌株,这一定义明确了鉴定工作的核心内容是检测菌株对寄主品种的致病性差异。
样品采集部分强调了取样时间和地点的重要性。应在大豆生长的关键时期如苗期、花期分别采集样本,并且要选择典型发病区域。这有助于获得准确反映田间实际情况的菌株样本。
培养与分离步骤详细描述了从土壤或植株中分离菌株的方法。要求使用选择性培养基并在适宜温度下培养,确保分离出的目标菌株纯度达标。这一环节直接关系到后续鉴定结果的可靠性。
致病性测定部分给出了具体的接种方法和观察指标。规定了接种浓度、接种方式以及判断病害发生程度的标准,这些参数的选择直接影响到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最后在结果分析与报告撰写方面指出,应综合多次试验数据确定菌株所属生理小种,并要求报告中包含详细的实验过程记录和统计分析结果。这一步骤保证了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和可追溯性。
该标准通过以上各个环节的规范操作,为准确鉴定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生理小种提供了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