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小麦抗麦长管蚜田间评价的技术要求、试验设计、调查方法和抗性分级标准。本文件适用于小麦品种抗麦长管蚜能力的田间评价及鉴定。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Field Evaluation of Wheat Resistance to Sitobion avena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1/T 1759-2023《小麦抗麦长管蚜田间评价技术规范》是陕西省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小麦品种对麦长管蚜的抗性评价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试验设计
标准要求试验应在自然条件下进行,通常选择在麦长管蚜发生高峰期开展。试验地应具有代表性,面积不少于0.1公顷,并且要保证试验小区之间的环境条件一致。每个处理设置三次重复,随机排列。这种设计能够有效减少外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供试材料
规定了供试小麦品种需具备一定的纯度和净度,具体为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9%。同时,种子发芽率应达到85%以上。这些指标确保了试验材料的质量,避免因种子本身问题影响实验效果。
田间调查
在麦长管蚜危害盛期进行调查,每小区选取5点取样,每点随机调查20株小麦植株上的蚜虫数量。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整个小区内麦长管蚜的数量分布情况。此外,还需记录其他相关数据如气候状况等,以便后续分析时参考。
抗性评价指标
标准提出了多种评价指标来衡量小麦品种对抗麦长管蚜的能力。其中包括受害程度分级、蚜虫密度以及生物测定法等。受害程度分级采用五级制,从无受害到严重受害依次递增;蚜虫密度则是直接统计单位面积内的蚜虫数目;而生物测定法则需要观察蚜虫在不同小麦品种上的存活率及繁殖能力变化。
数据处理与结果表达
对于收集到的数据,应当使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处理。推荐使用方差分析法来检验各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最终的结果应该以平均值±标准误的形式表示,并附上相应的图表帮助理解。
以上就是关于DB61/T 1759-2023《小麦抗麦长管蚜田间评价技术规范》中部分重要内容的详细解读。希望这些信息能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