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内陆南美白对虾“135”二茬分级接续高效养殖技术中虾苗的选择、培育、运输及投放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内陆地区南美白对虾虾苗的生产与管理。
Title:Inland Whiteleg Shrimp \"135\" Two-phase Graded Relay High-efficiency Cultur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Part 2: Shrimp Fry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内陆南美白对虾“135”二茬分级接续高效养殖技术规范 第2部分:虾苗》(DB37/T 16T 19.2-2022)是山东省地方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内陆地区南美白对虾的优质高效养殖提供了技术指导。以下将选取其中的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虾苗来源与质量要求
标准明确指出,虾苗应来源于具有资质的健康种虾场,并且需要经过严格的检疫程序确保无病原携带。虾苗的质量评估主要依据体长、活力以及均匀度等指标。具体来说,虾苗体长应达到1厘米以上,游动活跃,集群分布均匀,无明显畸形或损伤现象。这些要求旨在保障养殖初期的基础条件,减少因苗种质量问题导致的后续风险。
孵化环境控制
对于孵化环境的控制,标准提出了具体的温湿度管理措施。孵化水温应保持在24℃至30℃之间,pH值维持在7.8至8.6范围内,溶解氧浓度不低于5mg/L。此外,还需定期监测水质变化,及时调整换水量以保证良好的生长环境。通过精确调控这些参数,可以有效促进虾苗健康成长,提高成活率。
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
健康管理是整个养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标准强调了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建议在投放前对所有虾苗进行免疫处理,增强其抗病能力。同时,还要求建立完善的卫生管理制度,包括定期清洁育苗池、消毒工具设备等,防止交叉感染。另外,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如死亡率突然升高或出现病症迹象时,必须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查找原因,以便迅速作出反应。
投放密度及分批操作
为了实现高效的生产效率,在确定投放密度时需综合考虑池塘面积、深度等因素。一般而言,每平方米水面可容纳约5万尾左右的虾苗。但随着生长进程的发展,适时地进行分批操作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当虾苗达到一定规格后,就需要将其转移到更大的养殖单元中继续饲养,这样不仅能够避免过度拥挤带来的压力,也有利于个体间竞争关系的平衡发展。
综上所述,《内陆南美白对虾“135”二茬分级接续高效养殖技术规范 第2部分:虾苗》从多个角度出发,为内陆地区开展南美白对虾养殖活动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指导方案。遵循上述规定不仅能提升产品质量,还能显著改善经济效益,值得广大从业者认真学习和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