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能繁母牛引进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求,包括健康检查、品种选择、运输管理、隔离观察及后续饲养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吉林省范围内从事能繁母牛引进和养殖的相关单位和个人。
Title:Quality Control Specification for Introduction of Breeding Cows in Jilin Provinc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01T 55-2023《能繁母牛引进质量控制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能繁母牛引进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提出的技术性文件。这项标准的发布旨在确保引进的能繁母牛在健康、遗传品质和生产性能等方面达到预期要求,从而提高养殖业的整体水平。
首先,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引进能繁母牛前需要进行严格的检疫程序。这包括对母牛来源地的疫情调查以及引入前后的多次检测,以防止传染病的传播。例如,在第4.1条中提到,“引进前应取得供体场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具的有效动物检疫合格证明”,这是为了保证每头进入养殖场的母牛都具备合法且健康的背景。
其次,关于遗传品质的评估也是本标准的重点之一。根据第5.2条的要求,“引进母牛需具备优良的繁殖性能记录,并且其父系或母系至少有一方为通过国家或省级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的品种”。这意味着所选母牛不仅自身要表现良好,还必须来源于经过认证的优质种群,以保证后代的质量。
再者,标准还特别强调了饲养管理条件的重要性。第6章指出,“引进后应立即隔离观察至少30天,并在此期间完成所有必要的疫苗接种工作”。这一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新引进个体与现有群体之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同时也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疾病问题。
此外,对于档案建立也有明确指示。按照第7章的规定,“应对每头引进母牛建立详细的档案资料,内容涵盖基本信息、健康状况、繁殖历史等”,以便日后查阅参考。这样做既有利于追踪每头牛的成长轨迹,也为今后可能发生的追溯提供了依据。
总之,《能繁母牛引进质量控制规范》从多个角度全面规范了能繁母牛引进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对于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可以极大地提升我国奶牛产业的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