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小线角木蠹蛾综合防治的术语和定义、防治原则、调查方法、防治措施及效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内小线角木蠹蛾的监测与综合防治。
Title:Comprehensive Control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cantholyda erythrocephala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小线角木蠹蛾综合防治技术规程》(DB1301/T 297-2018)是由河北省石家庄市发布的关于小线角木蠹蛾防治的技术规范。该标准从监测预警、综合治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有效控制小线角木蠹蛾的危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以下是对部分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监测与调查
5.1 监测点设置
应根据林地面积合理布设监测点,每10公顷设置一个监测点。这有助于全面掌握小线角木蠹蛾的发生动态,确保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
5.2 调查方法
采用标准地法进行虫情调查,标准地面积为0.067公顷。在标准地内检查树干基部至2米高度范围内的虫孔数量,计算虫口密度。这一方法能够准确反映小线角木蠹蛾的实际危害程度。
防治措施
6.1 物理防治
对于幼虫期的小线角木蠹蛾,可使用人工钩杀或挖蛹等物理手段进行防治。这种方法简单易行,适合于零星发生区域。
6.2 化学防治
当虫口密度达到防治指标时,可选用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进行喷雾处理。推荐使用的药剂包括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等。施药时间以每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为宜,此时正是幼虫活动高峰期,效果最佳。
6.3 生物防治
可以释放天敌昆虫如赤眼蜂来控制小线角木蠹蛾的数量。同时,利用白僵菌制剂对受害严重的树木进行注射处理,也是有效的生物防控手段。
综合管理
7.1 林分结构调整
通过抚育间伐等方式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林木抗逆性。保持适当的郁闭度和合理的树种配比,减少病虫害滋生环境。
7.2 日常管护
加强日常巡查力度,及时清除枯死木及衰弱木,防止病虫害蔓延扩散。定期修剪枝条,促进通风透光,增强植株健康状况。
以上内容基于《小线角木蠹蛾综合防治技术规程》中的关键条款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指导实际操作中更好地实施综合防治策略,保障森林资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