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早春小拱棚地膜双覆盖豇豆生产的产地环境、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早春小拱棚地膜双覆盖豇豆的生产。
Title:Early Spring Small Arch Greenhouse and Mulching Film Double Coverage Cowpea Produc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01T 275-2018 早春小拱棚地膜双覆盖豇豆生产技术规程》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制定的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早春季节利用小拱棚和地膜双覆盖技术种植豇豆的全过程。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品种选择:标准要求选用抗病性强、适应性广、产量高的优良品种。例如,“冀豇1号”等适合本地气候条件的品种被推荐使用。这一规定是为了确保豇豆在早春低温环境下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并且具备良好的市场竞争力。
2. 播种育苗:建议采用营养钵或穴盘育苗的方式,播种前需对种子进行温汤浸种处理,以提高发芽率。具体做法是将种子放入55℃左右的热水中搅拌10分钟后冷却至室温浸泡6小时,然后捞出晾干即可播种。这样做可以有效杀灭种子表面附着的病原菌,减少苗期病害的发生几率。
3. 定植时间与密度:根据当地气候特点确定最佳定植日期,一般为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时开始定植。每亩定植株数控制在4000~5000株之间,行距保持在50cm左右,株距约为30cm。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利于通风透光,促进植株健壮成长。
4. 田间管理:
- 肥水管理: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在开花结荚期追施适量氮磷钾复合肥料,同时注意水分供给,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
- 温度调控:定植初期适当提高棚内温度,白天维持在25~30℃,夜间不低于15℃;进入开花结果阶段后逐渐降低温度,白天控制在20~25℃,夜间保持在10~15℃范围内。
- 病虫害防治:采取农业措施为主,化学药剂为辅的方法综合防控病虫害。如发现蚜虫可用吡虫啉喷雾防治;对于白粉病,则应及早清除病叶并喷洒硫磺悬浮剂等杀菌剂。
5. 采收标准:当豇豆荚长至15~20厘米且颜色由浅绿转为深绿时即可采收。过早采摘会影响品质,而延迟则可能导致纤维增多影响口感。每次采收时应保留部分嫩茎叶继续生长,以延长采收期。
以上内容只是该标准的部分精华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项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