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中施工图审查模型的交付要求、模型精度、数据结构、几何表达、信息属性及交付成果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广州市基于CIM平台的施工图审查模型的建立与交付。
Title:Delivery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Drawing Review Models of 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 (CIM) Platform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401/T 228—2023《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施工图审查模型交付规范》是广州市地方标准,于2023年正式实施。该标准旨在规范基于城市信息模型(CIM)的施工图审查过程中模型的交付要求,提升建筑信息化水平和工程质量。以下对标准中几个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5.1 模型数据格式
本条明确规定了模型应采用的通用数据格式。推荐使用IFC4作为基础数据交换格式,并辅以CityGML或BIMXML等其他开放标准。同时强调所有数据需符合ISO 19100系列地理信息标准以及GB/T 25507的要求。这一规定确保了不同软件间的数据兼容性,避免因格式不统一导致的信息丢失或错误。
6.2.1 模型单元命名规则
模型单元命名应当遵循唯一性、可追溯性和简洁性的原则。每个模型单元都必须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并且能够准确反映其实际位置及功能属性。例如,楼层编号+房间用途缩写的形式可以清晰表达出具体空间信息。此外还要求名称长度不得超过255个字符,便于后期管理和维护。
7.3.3 属性信息完整性检查
在提交最终成果前,应对模型内包含的所有属性信息进行全面核查。主要包括但不限于:构件类型、材料材质、尺寸规格、荷载等级等关键参数是否完整无误;相关联的专业领域数据是否存在冲突矛盾等情况。通过严格的属性校验过程,可以有效防止后续施工阶段出现设计缺陷或者安全风险。
8.1 文件组织结构
为了便于查阅与管理,整个项目的所有文件资料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层次进行分类存放。建议采用“一级目录-二级子目录”的方式构建总体框架,其中一级目录涵盖主要专业类别如建筑、结构、机电等;而二级子目录则细化到具体的工作包或者任务节点上。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有利于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沟通。
以上只是对部分核心条款做了简要说明,实际上该标准涵盖了从前期准备直至竣工验收全过程中的诸多细节考量。希望上述内容能为大家理解和应用此标准提供一定帮助。